在现在追求品质生活的今天,我们在选购化妆品时不仅要关注品牌,还应该在配方和膏体的稳定性和敏感度方面有所了解,许多化妆品的成分确实有其天然优势,对于消费者来说,学会并运用识别化妆品的成分一些常识,同时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,才能降低购买假冒化妆品的风险。
“听说护肤品和牙膏一样,连着用是不好的,需要定期更换。”
“我也听说过,是说连着用就没用了,会有耐药性。”
“还有,如果产物换掉后皮肤变差了,必须要换回去才会变好,可能是皮肤对这个产物有依赖性……”
现象:皮肤干燥,选一款保湿类的护肤品,在使用一段时间后,就会发现干燥的状况得到了缓解,皮肤不再干燥紧绷,变得越来越滋润,那么这款保湿产物就会被认为是有效的。或是晒黑了,想选一款有美白作用的产物,使用一段时间后,发现肤色有了提亮和增白,也说明这款美白产物是有效的。
觉得有效,自然就会继续用下去。但是慢慢的,效果好像就变得不明显了,看起来似乎没效了。是不是说明,同一款护肤品,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没效果了呢?并不是。
原因:皮肤的改善是有峰值的,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进入稳定期。进入稳定期后,看不到明显的变化,就是“无效”吗?这是一种误解。超过3个月后,皮肤会慢慢开始进入稳定。我们的感受可能就不如之前。从好到好,更重要的是能保持。
当我们皮肤没作出毛病的时候,总是会感觉:产物“无效”了。
不过,护肤品中有些功效成分,特别是那种高浓度的“猛药”产物,确实用久了会“无效”。这是有些活性成分具有药物的“耐药性”。
护肤品中最常见的是:维生素础的衍生物。并不建议长期使用,连续使用超过60天后,效果就会下降,甚至用着没效果了。只是销售这种产物的厂商不太会告诉大家更多的注意事项。再比如:高浓度果酸。短期里效果惊艳。然后刷着刷着,效果一定会下降,因为本身刷酸的效果只是废旧角质被主动脱落后,皮肤显得更嫩白。
现象:通常我们会在皮肤上提到依赖性问题,严格上讲只有激素依赖性皮炎。很多家庭药箱中的以“齿齿松”结尾的皮炎软膏里,都含有这种激素。糖皮质激素的滥用,会导致诸多的不良反应。就皮肤而言,长期使用会使皮肤原本正常的屏障功能、免疫功能遭到破坏,变为激素依赖性皮肤。
具体表现:在停用激素的2-10天内,皮肤变得异常干燥、瘙痒、灼热等等,非常的难受。这是一种慢性皮炎。
原因:大部分让我们产生依赖性感受的原因,并不是真正依赖。
1、产物因素:新老产物的配方品质,存在落差。换了新产物,皮肤变得干燥,可能是由于新换的产物的配方成分保湿力不足。
2、使用因素:搭配不当。产物搭配还是有点讲究的,不成套使用产物的话,你就得对不同品牌的不同产物性能很熟悉。而护肤品宣传很少会详细说明它起作用的原理。
3、某些特殊的成分会创造暂时性效果。有两个东西最明显。一个是美白产物中添加了钛白粉,在皮肤表面作为涂料的钛白粉被洗掉,美白效果会消失。还有就是的神经肽,比如大名鼎鼎的六胜肽,停用了,皱纹马上就会回来。这些成分本身就是暂时功效,就好像化妆的效果。这种效果也谈不上依赖性。
这个理念也是从很久前专柜提出来的一个经营理念,同一个人的皮肤,使用的护肤品必须用同个品牌,或者不超过叁个牌子,不然皮肤就很容易出现过敏或者护肤品无效的情况。
对于这种问题只能说并非绝对的,如果你脸上的皮肤问题很单一,那使用的护肤品自然是单一一些即可,如果脸上问题很多,又干又油、又长痘有长斑,还想去痘印,换季还容易过敏肌肤不稳定等等,那只用同一个品牌或者同一个系列的产物,必然是无法改善肤质的。
对于混搭的问题,根据肌肤目前存在的问题,一步步改善,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,不可能同时治痘痘又祛斑的,肯定是要先调理痘痘再考虑祛斑的问题,对于混搭成分的问题有几个地方可以稍微注意下(所谓的“相克”成分最多会让护肤效果大打折扣,但达不到“中毒”的地步)。
一个品牌的护肤品最长使用时间,做好不要超过“叁年”,这时间,皮肤对护肤品的稳定剂已经适应,该护肤品对皮肤的效果已经不像当初那样了,但是叁年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,会根据不同皮肤而有不同的时间段。
当你发现某一个长期在用的产物,对你的皮肤作用并不明显,或者本来一款修复霜,以前是用来修复肌肤脆弱的, 但今年使用起来,效果却大不如前,不如更换另一款产物,掺和折用。
更换护肤品的时候,原则依旧是一款到两款慢慢更换,不要所有产物同时更换,那会导致皮肤一下子接受太多新品而出现反抗,甚至过敏的情况,慢慢更换,给皮肤一个稳定的过度。
有姑娘说,我现在还年轻,不能用贵的护肤品,不然年纪大了就没有产物用了。这个话,是大错特错!
对于某些产物确实会有比较多的成分、营养,起到的效果也会比较多,长期使用后更换普通的基础产物,效果确实不是那么明显,但并不代表你就没办法用,用了皮肤就会变很差,只是基础的产物只能维护皮肤基本补充水油的状态。所以,习惯用贵的护肤品,并不等于你就没办法用便宜货了。
其实作为防腐剂来说,本身是合法且安全的成分被添加到药品、化妆品甚至疫苗里面,所谓的有毒性,是百分百浓度以及直接吸食等方式才会引起的。只要不超过规范文献,最大限定浓度如此低浓度的成分,如何会引起基因突变呢?其危害性,还不如我们每天都在吃的食物来的大。
15817174448